-
政區沿革
西漢為屬哀牢地,東漢、蜀漢、兩晉、南朝、宋、齊均屬永昌郡治,唐屬劍南道,南詔為永昌節度地,宋為大理蒲滿孟佑地,元屬大理謀粘路和景東府地。明宣德五年六月(1430年),以景東的勐緬、勐梳地,置勐緬長官司,屬勐卯安撫司。萬歷二十五年(1597年)改屬順寧府。清乾隆十二年(1747年)改土歸流,始稱緬寧。勐緬長官司為緬寧廳,屬順寧府,隸迤西道,后改隸迤南道。清光緒十三年(1887年)析緬寧、勐連地,設鎮邊廳。1913年,改緬寧廳為緬寧縣,屬普洱道。1932年,為第十一視察區。1934年,為第十四視察區。1935年,為第五視察區。1938年,為第十視察區。1946年,分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緬寧歸第五區。1948年,改為第九區,駐地緬寧。
1950年屬大理專區,1951年3月全縣分為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區。1952年10月屬緬寧專區。1954年7月,緬寧縣改名為臨滄縣,屬臨滄專區。1957年撤區并鄉,劃分為23個鄉1個鎮。1958年11月撤鄉建7個人民公社。1959年1月臨滄縣、雙江縣合并,成立臨雙縣,年底恢復臨滄、雙江兩縣建制。1960年7月 城關鎮從城區人民公社分出,成立城關鎮人民公社。1961年4月調整為12個公社,136個大隊。1969年4月合并為9個公社。1973年增設那招公社,全縣轄10個公社,128個大隊。1983年7月撤銷人民公社,設10個區公所1個鎮,下設102個鄉,3個居民委員會。1987年7月撤區建鄉,將博尚區的坡腳鄉和章馱區的多衣、南美、南華3個鄉劃出成立南美拉祜族鄉。全縣設9鄉2鎮。2003年撤銷臨滄縣設立臨翔區。2005年撤那招鄉并入博尚鎮,撤鳳翔鎮、忙畔鄉,設立鳳翔街道、忙畔街道。全區轄2個街道1個鎮7個鄉。
政區劃分
全區轄2個街道1個鎮7個鄉。2個街道(鳳翔街道、忙畔街道),1個鎮(博尚鎮),7個鄉(螞蟻堆鄉、章馱鄉、南美拉祜族鄉、圈內鄉、馬臺鄉、邦東鄉、平村彝族傣族鄉),有89個村民委員會,1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。